精密儀器巨頭的中國生意經
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區總裁羅群說,外企稅收優惠取消對公司影響不大。
早報記者 曹虹
作為國際精密儀器及衡器制造商梅特勒-托利多(Mettler Toledo)中國區的**任總裁,現年62歲的羅群依舊躊躇滿志。
這位出生在中國臺灣、工作在美國的華人高管,1993年遂了到中國工作的心愿,來到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公司。
梅特勒-托利多是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的百年公司,1987年進入中國,現中國區員工已達3000人。梅特勒-托利多提供的解決方案遍布實驗室、工業及零售業(商業)的各個流程與環節。
羅群說,由于梅特勒-托利多服務的是企業市場,很多人可能并不熟悉這一品牌,但梅特勒-托利多卻是全球排名**的精密儀器及衡器制造商,去年全球收入約20多億美元,占全球近20%的市場份額。其中,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區的年收入已從1993年約700萬美元發展到超過4億美元,是全球僅次于美國的**大市場。
現已是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博士學位(DBA)合作項目學生的羅群說,自己欣賞《基業長青》里不事張揚、頗有親和力并有領導力的企業家,并在梅特勒-托利多付諸實踐,他相信“把團隊帶好,讓他們很成功”的領導理念。如今羅群已培訓了一支很有戰斗力的本土化團隊。
“中國很有可能在明年或者后年成為梅特勒-托利多的全球**市場。”羅群說,隨著中國市場在梅特勒-托利多的全球格局中地位日益凸顯,中國團隊覺得*有趣的是,“下一個階段在整個全球公司里面,我們的角色要做挑戰,我們將有機會主導很多全球的業務。”
“怎么樣去培養你的人擁有這種全球的視野及經驗,這個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挑戰。”羅群說。
回到中國工作
羅群出生在中國臺灣,后留學美國,1993年一心想回到中國工作的羅群看到了梅特勒-托利多在華爾街日報的招聘廣告。
當時羅群在美國已經是Bowmar Instruments公司的運營副總裁,并曾在特拉科航天(Tracor Aerospace)公司擔任過生產總監。
羅群希望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帶到中國。盡管那時候不清楚中國大陸是什么情形,但學工出生的他很明確地感覺到,梅特勒-托利多所在的行業及其經營的業務,是他所感興趣的。他說,“我一直希望有到亞洲、到中國工作的經驗,我希望找一個科技含量比較高的公司,同時我希望有一個工作是能夠讓我放心地去干的。”
*終,梅特勒-托利多吸引了羅群。這是一個百年精密儀器品牌,企業大事記上鐫刻著衡器的發展史。1901年,亨利·托巴德博士**推出了全球**臺具備全自動重量和價格顯示的店鋪秤,開創了托利多品牌,并發展為美國**的工業及商業衡器制造商。1945年,歐萊德·梅特勒博士發明了令世界矚目的首臺單秤盤替代法天平,并在1973年推出了世界上**臺全電子精密天平——PT1200,引發了全球天平的技術**。1989年,梅特勒和托利多這兩個行業***聯姻,梅特勒-托利多品牌由此誕生。
羅群說,梅特勒-托利多是精密儀器的行業龍頭,行業蠻穩定,也很穩定成長,且集團公司在管理上,非常尊重當地團隊的決策。所以當時花了一點時間去評估后自認為能適應公司管理風格的羅群,就來到了中國大陸。
初到大陸,羅群很清楚自己的職責所在。他說,“我的前任做的工作是開天辟地的,在這種很復雜的環境里面把一個公司弄起來,我的責任是把我接手的公司變成一個世界**的公司,希望在一定時間內,能夠提升到一個水平上面。”
1987年,梅特勒-托利多中國公司起初是和常州輕工局下屬公司合資成立的公司,在羅群任內的1998年,合資雙方達成共識,由外方全部接手來進行管理,梅特勒-托利多從而成為一家徹底的外企。羅群說,“這個產生的效果,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可以大幅度投資,在這以前,你任何的投資都要雙方同意的,外方想投資中方不見得想投資了,反之亦然。”
“我們一直不談價錢”
作為精密儀器和衡器行業的領頭羊,羅群認為梅特勒-托利多進入中國的時機也很“精密”。
羅群說,現在幾乎所有國外比較大的競爭對手都進入了中國,國內的一些公司也越來越強,所以競爭非常激烈,尤其是國內很多企業做生意的方式,就是價格競爭。但憑借較早進入中國的先發優勢,羅群認為梅特勒-托利多已悄然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盡管1993年,從美國來到中國做生意還有很多不適應,但羅群意識到這同時也是機遇,因為可以提前預測到未來幾年市場可能會變成什么樣子,所以很多決策是提早做的。
從1993年羅群到任至今,梅特勒-托利多就一直在擴大新產品研發及市場銷售上面的投入,目前梅特勒-托利多在華研發中心是其全球**的。羅群認為,“當初一進中國,我們的立場就不太一樣,我們一開始就投入了研發,在大部分的公司,現在才可能朝這個方向走。”
“1993年的時候,我們就在**開始辦十幾個辦事處,在當時大部分的公司是沒有在想這些事情的,因為我們往往都是帶頭**個做的,所以造成我們今天的市場優勢,比如說我們現在品牌的效果出來了,我們十幾年以前沒有品牌的優勢,這花了很多年時間一直在做,至少在我們這個行業里面這個牌子很響亮。”
羅群認為,梅特勒-托利多二十幾年來形成的競爭優勢,**個是人。1994年-1996年間,羅群在不向集團公司要其他資源的情況下,向梅特勒-托利多美國公司輸送了大批中國高管,這些人在完成半年至一年的培訓之后回到中國,成為中國區的中堅力量,其中很多至今仍是梅特勒-托利多團隊的一員。羅群說,“對當初那么小的一個公司,這是一個大手筆”。
**是在全中國梅特勒-托利多擁有的渠道。一方面梅特勒-托利多和合作伙伴都已合作多年,忠誠度非常高,這點也讓競爭對手羨慕不已。另一方面,梅特勒-托利多在**已有30多個辦事處,未來會不斷地擴大覆蓋面。加上與好幾百家經銷商也配合得非常好,入華的20多年時間里,梅特勒-托利多逐漸加碼中國投資,已實現在中國的本地化生產。令羅群印象深刻的是,1994年人民幣大幅度貶值,1994年的1月1日,人民幣的匯率從1:5變成1:8.3,對公司的壓力很大很大,因為那個時候很多產品是從國外進口來這里做的。
羅群做了一系列的調整,比如說讓團隊意識到,該漲價的要漲價,因為原先中國并不是一個很市場經濟的情形,所以中國的團隊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問題應該怎么處理,這個是全新的經驗,突然間匯率改了,有可能從賺錢的公司變成不太賺錢的公司。
曾有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對外企稅收優惠的取消和采購壁壘的建立,外企在中國的生存環境在不斷惡化。但羅群說,這對梅特勒-托利多的影響不大,因為他們主要做金字塔**的客戶,基本上完全是憑技術含量及所提供的解決方案。據羅群透露,梅特勒-托利多的價格比同行高很多,“梅特勒-托利多在中國早就不想憑價錢來競爭,這么多年來我們一直不談價錢。”
在中國管理全球業務
在羅群的履歷上,在梅特勒-托利多于大陸的任職有過中斷。1998年金融危機時,羅群自告奮勇去負責梅特勒-托利多在東南亞、中國臺灣及韓國的業務,并帶領公司度過危機。
2005年底回到大陸工作的羅群,就做了一件突破常規的事:**次把握機會,將集團公司的董事們邀請到大陸來開董事會。這使得梅特勒-托利多的董事們有機會看到公司在常州及上海的運營情況。
這一次,羅群向他們闡述在中國的成長機會和相應的策略,爭取到集團公司更大的支持。而在此之前的很多年,羅群幾乎不向集團公司要資源,一直是自己造血,滾雪球滾出現在這樣的業績。
“當時提出的2012年業務指標,基本上我們提前完成了。”羅群說,盡管這期間經歷了2009年的全球不景氣。
在這次“說到做到”的信心基礎上,羅群已經提出了更遠景的長期規劃。羅群說,這個計劃包括在中國追加投資,選擇哪些區域去投資,怎樣去介入不同的行業,產品線的衍生等等。這其中包括投資建廠,擴大產能,向西部投資等。此前常州和上海的工廠集中在長三角,且產能已不足。
“這里面有一點,讓我們中國團隊覺得*有趣的是,下一個階段我們希望在整個全球公司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我們未來的責任跟義務是什么?我相信大部分在中國的公司很少想到這一點。我們中國公司主動提出來,在全球的業務里面,中國的團隊將來扮演什么角色,我們的人有可能是管全球的業務的,我們的人必須要能夠接受這個挑戰。”羅群說。
而怎么樣去培養“我們的人”來取得這種全球經驗,是羅群現在面臨的挑戰。
讓員工成功
在中國管理一個地方分權的跨國公司,好處是可以充分去實踐自己的管理思想。
羅群說,“我來中國的時候,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我在管理上的做法是扮演一個教練的角色,而我的責任是去替我的員工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成功的機會。而不是我把自己定位成所有的事情都要管,每個事情都需要經過我同意才能做,實際上我們公司的團隊的部分決定都是他們自己做的。也是因為這樣,我們作出的很多東西往往是中西合璧的,是由外國的思想跟中國的習慣結合在一起。”
羅群個人的管理風格也多少影響了公司的氣質,多年來羅群一直倡導一種比較寬松的公司環境。就好像羅群欣賞低調務實、頗有親和力的企業家。
2006年曾就讀美國杜蘭大學亞洲MBA課程的羅群說,當時去讀MBA就是想知道人家教些什么,讀完之后覺得很有趣,后來就繼續念。在管理崗位上多年的羅群一直希望將來能把自己的經驗整理出來,甚至以后轉向教學,教更多的人分析管理上的成功與失敗。
“我喜歡學習,且意識到自己有很多經驗,但是沒有辦法比較系統地整理出來,供大家分享。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學博士學位(DBA)合作項目給了我這樣一個機會,不僅教我如何去分析,而且讓我學會了把管理實踐提煉成理論。這恰恰是我之前所欠缺的,沒有掌握做學問的基本工具,我們有很多實戰經驗,知道怎么樣做會成功,但是我們講不出來為什么。讀了香港城大商學院和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合辦的DBA項目之后,這些困擾自己多年的問題便迎刃而解。”羅群說。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合作開辦的DBA項目,是專門為工商界高層管理人員度身設計的學位項目,與傳統博士教育模式不同,DBA教育更注重理論應用于實踐的效果。項目致力于培養跨國企業、國有大中型企業或行業中處于**地位的私有企業、咨詢公司和其他專業服務公司中承擔或參與企業戰略決策的具有國際競爭力又深諳中國國情的高層管理人員。課程的體系及教學建立于香港城市大學DBA原有的課程基礎上,旨在培養學員通過嚴謹的應用研究,將個人多年來累積的實戰經驗與所學的專業知識作整合,再轉化為**的方案,協助企業以至整個行業解決一些決策性的管理難題,迸發商業管理新思維,從而帶領企業在競爭激烈的環球商業市場中脫穎而出。在老師的指點之下,在和學生的交流之中,在課堂間和課堂外,真的收獲很大。”
“其實我很喜歡教書,我在公司經常給員工上課,自己也有一些資料,整理成冊。我大部分都是學人家的,我現在希望能夠整理一些我自己的東西,通過在香港城大商學院與復旦大學管理學院DBA項目的學習,將幫助我更好地把管理的實踐總結、提煉成理論,供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