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
社會影響力投資:在公益慈善與風險投資之間創造共同價值
日期:2025-01-11 20:48
瀏覽次數:1804
摘要:
公益這個概念,常常被理解為慈善捐贈,往往指的是經濟上的捐助。但事實上它的含義要廣泛得多,可以是智力資本、金融資本,也可以是人力資本的捐贈。公民社會是私營企業和政府之間的公共區域,也可以稱為“獨立部門”。在美國獨立部門的就業人數占了全體就業人數的10%,它的資金來源就是公益資本。至于社會**作為一種新的策略和理念,在政府、商業和公益這三個領域是共通的。這三個領域都在尋求**的方式,并利用他們各自獨特的力量或者說影響力來推動社會**。在中國,在我觀察到的社會語境中,社會**這個理念,以及商業、政府和公益這三個領域之間逐漸模糊的界限,已經引起社會大眾關注。
社會**的契機與中美慈善捐贈的差異
美國出現的社會**方面的新理念,特別關注三個社會領域之間越來越模糊的界限。上周我們與“加州參議院銀行和金融機構委員會”在斯坦福大學曾組織一場會議,談到了一些新型公司靈活的目的企業、福利企業以及它們與NGO的模糊界限。2011年10月通過的法案為這一類企業提供了種種便利,但僅有少數加州企業參與注冊。而美國僅有5個州有意識并且已經立法來尋找和鼓勵創造社會價值的企業,加州是其中之一。對這類企業的資助來自何方?可能來自慈善的捐贈這會引起非政府組織的擔憂;也有可能來自一些風投、股權投資或者銀行業。
談到中國的公益**,我不禁想到中國文化的兩大傳統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在中國,企業逐漸向著社會目標的方向轉變,我認為是基于這兩大傳統的一種自然演變。中國有著強政府的悠久歷史,而美國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公民社會萌芽時,還沒有形成**政府。學校、宗教組織和醫院都是由公民自己建立的,并且在之后的兩百年里,與政府平行地發展著。而中國是先有強有力的政府,再出現公益組織,所以情形決然不同。中國在外交上的睦鄰政策,比如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后中國伸出援助之手,在我看來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世界銀行的記錄,中國現有1843家基金會,2009年至2010年的增長達到32%。由此可見公益慈善在中國文化中的厚重分量。
中國慈善捐贈總額只占到GDP的0.1%,和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總共捐贈了6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與2007年和2009年相比都要多出300億,這是政府呼吁企業捐贈的成果,2008年之慈善捐贈回到了比較正常的水平。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政府不會出面號召企業捐贈。這體現了中美兩國慈善運營的方式有所不同。
另外一個區別在于,中國捐贈的10%-15%為個人捐贈,80%-85%為企業捐贈,而在美國占主要比例的則是私人捐贈。美國在2004年到2008年慈善捐贈總額達到三千億美金,占GDP2%-2.2%,這2%或者2.2%GDP創造了美國10%的就業機會。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大約30%的資金來自政府,同時政府也會減免一些稅收作為優惠政策。隨著慈善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更加有效地做慈善已經成為我們熱論的話題之一。這三千億美元的71%來自于私人捐贈,這是2010年的情況,過去40年亦然。另外8%來自于個人遺產,兩者相加即占到了83%-85%,人均每年2000美元左右。此外,基金會的貢獻是14%,而公司在5%左右。這個比例,中美兩國是反過來的。在美國很大一部分捐贈給了宗教組織,這個比例已經從50%下降到了35%,而這些捐贈里只有10%*終留在宗教機構,絕大部分在社會領域再分配。
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合作的新趨勢
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方向,則是探討如何在扶貧中運用社會**。比如在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就有一些專門針對扶貧的項目和發明創造,比如De Light、Embrace(一種兩千美金啟動資金的孵化項目)。在美國加州,尤其是斯坦福大學,我們一直在探討怎么樣利用資源推動社會**的情況。
公益事業目前存在一些新趨勢,包括全球化、微型金融、投資者合作、捐贈圈、復雜性趨勢、公益創投、價值分享。我們需要把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人結合起來,同時要更加有耐心。對于一些風投來說,要得到期望的投資回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社會影響力投資概念的影響下,我們如何更進一步影響人們的行為和對公益的看法?在不斷舉行的會議和沙龍中,很多問題會不斷涌現出來,所以這項工作要做得更加具有戰略性。美國公益界像今天這樣的對話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提出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大家更好的回答,建立起相應的計劃、策略以及評估的標準,看看對整個社會能夠產生多大的收益和效應。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公共部門和私有部門的合作,解決社會問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集結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的一種力量。
影響力投資非常關注對資金的使用,尤其關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力,能不能引發出社區更大的參與積極性,是否試圖了解投資人在想什么,愿不愿意付出耐心資本。當一個公司產生經濟效益的時候,分享價值隨之產生,盈利和社會影響這兩者如何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這方面有一些相應的金融工具可以借助。在美國可以向政府籌措資金。籌資對于社會影響力方面的一些長期產品的**非常重要。同時它的比較優勢、在金融方面的績效都是重要的衡量因素。在非盈利和商業這兩者之間走鋼絲,非常需要***和相關的人力資源。
建立相應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每個公司薪酬**的前五個人是必須要公布的,公共披露或者信息公開的機制對于整個企業的運轉是非常重要的。
要縮小鴻溝或者說縮小差距,作為企業的**,如果與非盈利NGO進行合作,如何確保公共和私有部門兩者**的結合?更好地發覺企業社會責任所能夠發掘的潛力,作為一個企業或者公司來說,你們和政府還有非盈利機構如何更好地取得平衡,從而發揮**的合力,這一點*重要,同時也要有共同解決的問題。對于政府的***來說,他們也非常樂于看到這一點。看一下中國的公益和慈善事業,我們必須要了解,它對于整個社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及我們應當為此成立一些什么樣的基金。比如,非洲對水資源進行了非常重要的資金的籌措,人們會問,水和整個非洲的慈善事業究竟有什么樣具體的關聯呢?事實上,當人們進行評估以后,所有人都同意,需要開發水資源的領導力,而且尤其需要女性的領導。因為社會資源方面的雇員有90%到95%是女性,對于剩下5%的男性來說,他們如何為女性提供相應的培訓,如何提高她們的領導力,由此達到逐漸消除差異和鴻溝,更好地把婦女納入到整個社區的工作中來。
在美國,他們也做了一些類似的事情,但方式不同。就增強商店雇員的能力來說,她們來自于低收入的婦女,以及教育水平比較低下的婦女。我們會問她,你是如何得到**份工作的,你是如何面試的,你是怎么樣來賣貨的,我們會為她們提供相應的培訓。這樣,我們幫助失業的女性雇員重新找到工作,幫助她們取得更好的工資績效,所以這是一種很好的消除鴻溝的做法。
我們必須要通過教育,通過減貧,或者通過一些健康的提升和改善,來促進整個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把一些實踐者、專家和相應的機構納入進來。 (來源:21世紀網)
社會**的契機與中美慈善捐贈的差異
美國出現的社會**方面的新理念,特別關注三個社會領域之間越來越模糊的界限。上周我們與“加州參議院銀行和金融機構委員會”在斯坦福大學曾組織一場會議,談到了一些新型公司靈活的目的企業、福利企業以及它們與NGO的模糊界限。2011年10月通過的法案為這一類企業提供了種種便利,但僅有少數加州企業參與注冊。而美國僅有5個州有意識并且已經立法來尋找和鼓勵創造社會價值的企業,加州是其中之一。對這類企業的資助來自何方?可能來自慈善的捐贈這會引起非政府組織的擔憂;也有可能來自一些風投、股權投資或者銀行業。
談到中國的公益**,我不禁想到中國文化的兩大傳統儒家精神和道家精神。在中國,企業逐漸向著社會目標的方向轉變,我認為是基于這兩大傳統的一種自然演變。中國有著強政府的悠久歷史,而美國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公民社會萌芽時,還沒有形成**政府。學校、宗教組織和醫院都是由公民自己建立的,并且在之后的兩百年里,與政府平行地發展著。而中國是先有強有力的政府,再出現公益組織,所以情形決然不同。中國在外交上的睦鄰政策,比如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之后中國伸出援助之手,在我看來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根據世界銀行的記錄,中國現有1843家基金會,2009年至2010年的增長達到32%。由此可見公益慈善在中國文化中的厚重分量。
中國慈善捐贈總額只占到GDP的0.1%,和印度和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后總共捐贈了600億人民幣,這個數字與2007年和2009年相比都要多出300億,這是政府呼吁企業捐贈的成果,2008年之慈善捐贈回到了比較正常的水平。與中國不同的是,美國政府不會出面號召企業捐贈。這體現了中美兩國慈善運營的方式有所不同。
另外一個區別在于,中國捐贈的10%-15%為個人捐贈,80%-85%為企業捐贈,而在美國占主要比例的則是私人捐贈。美國在2004年到2008年慈善捐贈總額達到三千億美金,占GDP2%-2.2%,這2%或者2.2%GDP創造了美國10%的就業機會。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大約30%的資金來自政府,同時政府也會減免一些稅收作為優惠政策。隨著慈善變得越來越重要,如何更加有效地做慈善已經成為我們熱論的話題之一。這三千億美元的71%來自于私人捐贈,這是2010年的情況,過去40年亦然。另外8%來自于個人遺產,兩者相加即占到了83%-85%,人均每年2000美元左右。此外,基金會的貢獻是14%,而公司在5%左右。這個比例,中美兩國是反過來的。在美國很大一部分捐贈給了宗教組織,這個比例已經從50%下降到了35%,而這些捐贈里只有10%*終留在宗教機構,絕大部分在社會領域再分配。
公共部門與私有部門合作的新趨勢
另外一個備受關注的方向,則是探討如何在扶貧中運用社會**。比如在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就有一些專門針對扶貧的項目和發明創造,比如De Light、Embrace(一種兩千美金啟動資金的孵化項目)。在美國加州,尤其是斯坦福大學,我們一直在探討怎么樣利用資源推動社會**的情況。
公益事業目前存在一些新趨勢,包括全球化、微型金融、投資者合作、捐贈圈、復雜性趨勢、公益創投、價值分享。我們需要把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人結合起來,同時要更加有耐心。對于一些風投來說,要得到期望的投資回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社會影響力投資概念的影響下,我們如何更進一步影響人們的行為和對公益的看法?在不斷舉行的會議和沙龍中,很多問題會不斷涌現出來,所以這項工作要做得更加具有戰略性。美國公益界像今天這樣的對話從來沒有停止過,我們提出問題,希望能夠得到大家更好的回答,建立起相應的計劃、策略以及評估的標準,看看對整個社會能夠產生多大的收益和效應。我們會越來越多地看到公共部門和私有部門的合作,解決社會問題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集結在一起,而不是單獨的一種力量。
影響力投資非常關注對資金的使用,尤其關注對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力,能不能引發出社區更大的參與積極性,是否試圖了解投資人在想什么,愿不愿意付出耐心資本。當一個公司產生經濟效益的時候,分享價值隨之產生,盈利和社會影響這兩者如何能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在這方面有一些相應的金融工具可以借助。在美國可以向政府籌措資金。籌資對于社會影響力方面的一些長期產品的**非常重要。同時它的比較優勢、在金融方面的績效都是重要的衡量因素。在非盈利和商業這兩者之間走鋼絲,非常需要***和相關的人力資源。
建立相應的透明度和問責機制。每個公司薪酬**的前五個人是必須要公布的,公共披露或者信息公開的機制對于整個企業的運轉是非常重要的。
要縮小鴻溝或者說縮小差距,作為企業的**,如果與非盈利NGO進行合作,如何確保公共和私有部門兩者**的結合?更好地發覺企業社會責任所能夠發掘的潛力,作為一個企業或者公司來說,你們和政府還有非盈利機構如何更好地取得平衡,從而發揮**的合力,這一點*重要,同時也要有共同解決的問題。對于政府的***來說,他們也非常樂于看到這一點。看一下中國的公益和慈善事業,我們必須要了解,它對于整個社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及我們應當為此成立一些什么樣的基金。比如,非洲對水資源進行了非常重要的資金的籌措,人們會問,水和整個非洲的慈善事業究竟有什么樣具體的關聯呢?事實上,當人們進行評估以后,所有人都同意,需要開發水資源的領導力,而且尤其需要女性的領導。因為社會資源方面的雇員有90%到95%是女性,對于剩下5%的男性來說,他們如何為女性提供相應的培訓,如何提高她們的領導力,由此達到逐漸消除差異和鴻溝,更好地把婦女納入到整個社區的工作中來。
在美國,他們也做了一些類似的事情,但方式不同。就增強商店雇員的能力來說,她們來自于低收入的婦女,以及教育水平比較低下的婦女。我們會問她,你是如何得到**份工作的,你是如何面試的,你是怎么樣來賣貨的,我們會為她們提供相應的培訓。這樣,我們幫助失業的女性雇員重新找到工作,幫助她們取得更好的工資績效,所以這是一種很好的消除鴻溝的做法。
我們必須要通過教育,通過減貧,或者通過一些健康的提升和改善,來促進整個社會慈善事業的發展。同時,也需要把一些實踐者、專家和相應的機構納入進來。 (來源:21世紀網)